在1975年1月24日晚上,一名知名爵士鋼琴手匆匆趕到德國科隆歌洛尼歌劇院。那是鋼琴手歐洲巡迴演奏會的其中一站,他有試過組過三重奏和四重奏,也有與Mile Davis共演,而這次則是自己的鋼琴獨奏。演奏會即將開始,鋼琴手已在磨拳擦掌,準備盡情彈奏一個晚上,然而,這時竟赫然發現台上置著的鋼琴不是預定的那座,調音與音域有根本分別。鋼琴手幾乎氣得放棄演出,快要揚長而去了。冷靜下來後,鋼琴手雖然決定繼續演奏,但原本的曲目已不能採用,那該怎麼辦?
劇院裡,觀眾早已就坐,鋼琴手徐徐步上舞台,坐下,揚起的手在空中遲疑了半晌,然後落在黑白分明的鍵盤之上,隨之響起一串未經安排的音符,清澈地迴蕩於無盡的黑夜--接著,是整整60分鐘毫無預備、即興隨意的美妙旋律,吻著每一個聽者的耳朵。一次美麗的錯誤,造就《The Koln Concert》的永垂不朽,也鞏固了Keith Jarrett作為殿堂級鋼琴手的地位。
爵士樂的精髓在於「即興」(Improvisation),音符隨樂手彼時彼刻的思想與情感遊走,徹底體現「音樂在心裡不在樂譜」的道理。可是,這種演奏方式需要花時間理解,不像流行曲「順理成章」的旋律那樣容易消化。正是如此,爵士樂總給人不易親近的印象。例如Mile Davis《King of Blue》幾乎被爵士樂迷捧為瑰寶,可是對於初接觸爵士樂的人來說,那些「即興」的色士風演奏彷彿與「亂彈一通」無甚差異。
不過,《The Koln Concert》的即興卻似乎是異類,旋律優美,平易近人,同時又不失驚喜,說是「最容易理解的鋼琴即興」也不為過。可是,「容易理解」不等於「庸俗平凡」,Jarrett觸鍵如行雲,如流水,裝飾音符華麗動人,充滿美國熱情的氣息。此外,那座錯置的鋼琴欠缺極高音和極低音,jarrett的手只能於中音域和有限的高低音之間發揮,琴音竟就顯得異常溫暖豐滿。
乍聽之下,音樂似乎結構複雜,但其實這都只是jarrett的魔術戲法。例如開首一段二十多分鐘的即興,其中十多分鐘就只由兩組和弦構成,以此作為基礎,jarrett隨性加入不同元素,時而緩慢,時而熱情,此刻欲言又止,下一秒卻情感勃發,加上jarrett偶爾的哼唱和腳踏,你彷彿聽著一個雲遊四海的浪人訴著他糾結不清的身世。所謂即興的魅力無非如此﹗
這場演奏會對當代音樂影響鉅大,東施效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。有說部份new age音樂人欣賞其簡單之美,於是便強調旋律平易近人,結構簡單,但往往變成與商場播放的背景音樂一樣便宜,不單失去應有的藝術高度,有時甚至比流行曲更容易聽膩。這種呆板的複製欠缺靈魂,與jarrett那打從心底的呼喚迴然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