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5月 18, 2010

[ECM系列] Keith Jarrett 《The Koln Concert》:如果不是奇蹟

那本應是一場意外。

在1975年1月24日晚上,一名知名爵士鋼琴手匆匆趕到德國科隆歌洛尼歌劇院。那是鋼琴手歐洲巡迴演奏會的其中一站,他有試過組過三重奏和四重奏,也有與Mile Davis共演,而這次則是自己的鋼琴獨奏。演奏會即將開始,鋼琴手已在磨拳擦掌,準備盡情彈奏一個晚上,然而,這時竟赫然發現台上置著的鋼琴不是預定的那座,調音與音域有根本分別。鋼琴手幾乎氣得放棄演出,快要揚長而去了。冷靜下來後,鋼琴手雖然決定繼續演奏,但原本的曲目已不能採用,那該怎麼辦?

劇院裡,觀眾早已就坐,鋼琴手徐徐步上舞台,坐下,揚起的手在空中遲疑了半晌,然後落在黑白分明的鍵盤之上,隨之響起一串未經安排的音符,清澈地迴蕩於無盡的黑夜--接著,是整整60分鐘毫無預備、即興隨意的美妙旋律,吻著每一個聽者的耳朵。一次美麗的錯誤,造就《The Koln Concert》的永垂不朽,也鞏固了Keith Jarrett作為殿堂級鋼琴手的地位。

爵士樂的精髓在於「即興」(Improvisation),音符隨樂手彼時彼刻的思想與情感遊走,徹底體現「音樂在心裡不在樂譜」的道理。可是,這種演奏方式需要花時間理解,不像流行曲「順理成章」的旋律那樣容易消化。正是如此,爵士樂總給人不易親近的印象。例如Mile Davis《King of Blue》幾乎被爵士樂迷捧為瑰寶,可是對於初接觸爵士樂的人來說,那些「即興」的色士風演奏彷彿與「亂彈一通」無甚差異。

不過,《The Koln Concert》的即興卻似乎是異類,旋律優美,平易近人,同時又不失驚喜,說是「最容易理解的鋼琴即興」也不為過。可是,「容易理解」不等於「庸俗平凡」,Jarrett觸鍵如行雲,如流水,裝飾音符華麗動人,充滿美國熱情的氣息。此外,那座錯置的鋼琴欠缺極高音和極低音,jarrett的手只能於中音域和有限的高低音之間發揮,琴音竟就顯得異常溫暖豐滿。

乍聽之下,音樂似乎結構複雜,但其實這都只是jarrett的魔術戲法。例如開首一段二十多分鐘的即興,其中十多分鐘就只由兩組和弦構成,以此作為基礎,jarrett隨性加入不同元素,時而緩慢,時而熱情,此刻欲言又止,下一秒卻情感勃發,加上jarrett偶爾的哼唱和腳踏,你彷彿聽著一個雲遊四海的浪人訴著他糾結不清的身世。所謂即興的魅力無非如此﹗

這場演奏會對當代音樂影響鉅大,東施效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。有說部份new age音樂人欣賞其簡單之美,於是便強調旋律平易近人,結構簡單,但往往變成與商場播放的背景音樂一樣便宜,不單失去應有的藝術高度,有時甚至比流行曲更容易聽膩。這種呆板的複製欠缺靈魂,與jarrett那打從心底的呼喚迴然不同。

星期四, 5月 13, 2010

波蘭粉蠟筆畫家D. Twardoch

究竟Dariusz Twardoch這個名字有多陌生?Google一下,你會找到他的個人網頁,往下搜尋,竟就幾乎再沒有任何相關資料,莫說評論或介紹,提到這名字的中英文網站幾乎連一個也沒有。如果你相信「多數即係真理」,那麼你便無需介懷這個名字,反正同道中人寥寥無幾;但如果你總愛另辟蹊徑,人跡越杳然便越有優越感,你不妨看看--看看好了,Twardoch的畫比想中更易接受,其實不怎麼「孤芳自賞」。

我認識Twardoch純粹是被他畫作的氛圍所吸引。早前日子,在youtube偶然看到別人自製的音樂影象,其中展示了好些Twardoch畫作,無論用色或主題都令我留下深刻印象,對,他是那類看過一次就不會忘記的畫家。

他大部份畫作構圖都不算複習,涉及的人物事物都顯而易見,而且有經常刻意重覆,其中最耐人尋味的,便是幾近出現在每一幅畫作(對,是每一幅﹗)的一對男女。男是籃的,女是紅的,兩人肢體纖細,卻扛著龐大的頭顱和身軀,看來總是那麼柔弱可憐。他們在不同畫作裡經歷一段又一段的生命章節:重逢、相遇、迷失、追尋、離別、思念、承諾、扶持、忍耐......時而鮮艷,時而深沉,頁頁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,上演許多笑淚交纏的苦浪漫。

雖然看畫作要在見到實物時才能看出厚度與層次(尤其是油畫),但粉蠟筆畫作似乎透過電腦仍可感到如夢如幻、童話般的質感。畫裡出現過無數與我們生活貼近的東西,然而在這氛圍烘托之下,虛實交錯,詩意盎然,帶領我們以新角度去審視稀鬆平常的種種。我手邊沒有什麼參考資料,也只能是自身感想而已,不過,例如書信作為他畫作另一重要主題,便是很好的例子。書信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出現,有時放大,有時變形,有時作為主題,有時作為背景,男女二人要麼讀著、寫著、放著,總之就是不斷重覆、不斷再現。如果將書信看成是連接或溝通的象徵,那麼時常徘徊於男女身邊的信件,似乎暗示二人有種難以磨滅的牽繫,即使分隔異地,即使漂泊。

可惜,除了Twardoch的個人網頁外,就不易找到其他相關資源,對於他的知識,也大概只會停留在他部份上載了的畫作為止。














D. Twardoch website: http://www.twardoch.art.pl

星期日, 5月 09, 2010

諫山實生 《撫子之華》:從櫻樹散落片片幸福

也許,這是一張很容易錯過的大碟。也許,這是一位很容易錯過的歌手。

本來,我並不怎麼在意這張大碟,關於諫山實生也只是知道名字而已。上月,幾乎甚麼都聽膩的時候,偶爾把《撫子之華》從頭至尾播放一遍,竟然讓我耳朵著迷了,以後好幾星期都總在回公司的路程中播放。

諫山實生是所謂「治愈系」歌手,但千萬別誤會她是那種嬌滴滴、童音滿腔的少女。諫山屬女中音,聲線不薄不厚,高音圓潤不刺耳,低音穩定,而歌聲較為平實,不賣弄技巧,不裝飾情感,激昂、蒼桑、清新、深情、活潑等形容都與她無緣。相信不少人會感覺這類歌手欠缺個人風格。的確,乍聽之下,諫山無論聲線、歌唱技巧、甚至音樂都並不搶耳,容易使人聽了一遍便遺忘。不過,只要細心傾聽,不難察覺諫山魅力所在。

在眾多日本女歌手中,估計她是少數能為聽者帶來溫暖與幸福感覺的人。她一句句歌聲彷似片片櫻花,隨風悄然飄進你午睡的夢鄉。諌山有一點坂井泉水(zard)的影子,但諌山比較悠閒、自然,而坂井唱輕快曲目較為得心應手。

《撫子之華》是她第一張大碟,2003年出版,別說購買困難,連在諫山的官方網站上也看不到這張大碟的記錄。毫無疑問,後來的「月亮華爾滋」(月のワルツ) 及「在朝陽中微笑」(朝陽の中で微笑んで )是諫生的話題之作,但《撫子之華》絕對是精品,而且部份音樂特色在日後諫山的音樂中難以找到。

單看封面設計古典簡潔,已經能猜到音樂路線是走現代「和風」,旋律與編曲滲滿日本傳統歌謠元素,以流行曲式表現,另有味道,其中最能體現這風格的歌曲包括「手紙」、「恋花火」、「撫子の華」、「六月のうた」等。 


全碟耐聽、柔和,整體風格統一,旋律流暢,部份曲目滲著典雅氣息,與諫生歌聲異常相合,確有「大和撫子」柔情似水的氛圍。也許曲目不夠搶耳,也許缺少震撼,但平淡不等於沒有味道,不等於沉悶。靜心把全碟細聽一遍,便彷彿嘗盡一杯白開水的所有身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