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2月 18, 2007

歌德說傳統

看黃燦然的《必要的角度》,讀到歌德於某個對談錄中的片語,當中論及創作與傳統的關係,只一語,便道破其中關鍵:

國家的不幸在於沒有人安居樂業,每個人都想掌握政權;文藝界的不幸在於沒有人肯欣賞已經創作出的作品,每個人都想由他自己來重近創作。此外,沒有人想到在研究一部詩作中求得自己的進步,每個人都想馬上也創作出一部詩作來。.......因此,人們不知不覺地養成了馬馬虎虎的創作風氣。

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同輩人和競爭對手,而是古代的偉大人物。

要在世界上劃出一個時代,要有兩個眾所周知的條件:第一要有一副好頭腦,其次要繼承一份巨大的遺產。


傳統和創新永遠既似對立,又似相生。創新仿佛本來就意味著脫離傳統,可是一切的創新卻又似乎必然要在傳統中孕育。在文學創作裡面,每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家,都務求以突破傳統的方式或主題去重新探索人類處境。從文體的變遷、語言的轉換、體材的更迭,我們才得以勾劃出文學創作史上每個獨特的時代。如果要突破傳統,那末我們應當以什麼態度去面對傳統?

要說面對傳統的態度,只有兩種:要麼忽視傳統,要重視傳統。若果我們只一味忽視傳統,連傳統裡面所言所作的傳頌經典都不屑一顧,只想著架空地創新,那最終只要換來創作的疲憊。這種心態基本上將傳統作品看成過時陳腐的象徵,讀古人的作品,就是讀著一個一個與當下無關的歷史,甚至是讀著一個一個阻礙我們前進的東西。可是,有這心態的人鮮能真正創作出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。他們最終於只要發現,他們說的,一早已經被說過很多遍了。縱使偶有例外,那種天才型的人物卻只可遇不可求。若果我們採取重視傳統的態度,對於傳統所遺下的、經過時間洗禮的作品深入研讀,則我們可以從與自己性氣相若的大家之中學習。學習的意思,並不是指要全盤照收,只是別人的模型。相反,學習就意味要有所承繼、發展、軌出,吸收那些自己認為對的,拒絕那些自己認為是錯的。那麼,我們將會在二千多年的歷史寶庫中,獲益良多。

新詩的創作亦如是。新詩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白話文的運用。由於白話文大部份都平常都經常用到,似乎順而便以為新詩創作只管懂白話文就好了。因此,我看過的部份現今民間詩作中(一大部份在網上流傳開),都顯得素質較為低下。這些作者大概都沒有怎樣讀過名家的詩作,自己一股腦兒便寫上好幾首。創作熱誠和動機值得鼓勵,可是若眼光只停留於自己,甚或自己的時代中,那將只會破壞了自己的作品。文學創作最可悲的,無非自己拼力寫了一堆文字,不知道自己的渺少、不知道別人的偉大,還時而沾沾自喜,時而感嘆懷才不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