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,壞蛋介紹我看明報月刊裡的一篇文章。那是一篇關於伊朗風土人情的文章。雖然伊朗一向給香港人危機四伏的印象,但那裡始終藏著逾二千年的古老文化瑰寶。翻到文章的第二頁,隨即有一幅令人驚異的圖片進入眼簾。圖片所攝的便是位於伊斯法罕內著名的四十柱宮。雖說是「宮」,從前那裡都只是接待吏節和賓客的地方,並沒有皇帝居住。最有趣的是,四十柱宮無非一座非常細小的宮殿,面積也大約只有二百坪左右,任憑你怎樣數眼前宮殿的柱子數目,都只能數出二十根,那剩下的二十到了哪裡去?難道四十柱宮的名字是隨意起的嗎?
謎團的答案,在於宮殿前的水池。那是一個敞大的水池,幾可完完整整倒映出全座宮殿的面貌。消失了的二十根柱,原來就是宮殿中二十根柱在池裡的倒影。其中的精心巧思,借用了大自然最純樸的現象,人造物和自然物交織為一,真可謂令人嘆為觀止。如此的設計,彷彿將四十柱宮塑造成只有參天地造化的智者才能悟到之建築--那幾乎不屬於只人的建築。
看到這種建築,也不禁為之動容。建築不只是為實用價值,更有其審美價值,文化價值。早一陣子,碼頭鐘樓事件鬧得不快,便根源於政府一味給人著重建築實用價值的一面,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。